无精子症作为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约占不育病例的10-15%,并且受环境暴露、遗传异常和生殖道疾病的影响,其患病率正在上升。临床上无精子症分为阻塞性(OA)和非阻塞性(NOA)两种类型,二者治疗方案截然不同,因此精准分型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然而,当前临床金标准“睾丸活检”具有侵入性、采样限制以及可能产生不确定结果,亟需非侵入性、更精确的诊断替代方案。
针对这一临床需求,九游平台(中国)王静研究员团队联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相关团队,开创性地构建了多技术整合研究体系:首先锁定精浆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 ECM1、LDH、cAMP 三种蛋白作为无精子症亚型分型生物标志物,通过抗体偶联金纳米颗粒制备特异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探针;进而自主研发出集成纳米混合增强微流控芯片的 SPER(精浆细胞外囊泡拉曼分类器)平台,实现 EV 高效富集与表面蛋白精准分析的 “一站式” 检测。
该平台创新性引入逻辑回归算法构建无精子症亚型智能诊断模型,在20 例健康男性、17 例 NOA 患者及 9 例 OA 患者的验证队列中,展现出优异的鉴别效能:对 ECM1、LDH、cAMP 的检出限分别低至 190 EV/mL、440 EV/mL、520 EV/mL,区分 NOA 与 OA 的准确率达 1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 1.0,且整个检测流程仅需 70 分钟。这项研究不仅建立了基于精浆 EV 的无精子症亚型无创检测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为男性不育精准诊疗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志物检测替代方案,有效规避了传统睾丸活检的局限性。
该研究成果以“Non-Invasive Azoospermia Subtyping via a Seminal Plasma Extracellular Vesicle-Based SERS Platform”为题发表在一区Top学术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九游平台为第一完成单位,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陈卓、郑旭炜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杨锐医生为共同第一作者,2023级本科生杨昕霖为共同作者,九游平台(中国)王静研究员、陈怀熹副教授与福建医科大学孙艳医生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基金、福州市科学技术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5.118169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